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自拍晒照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信息发布者:遥远的理想ova
    2017-10-02 10:07:31   转载

    司马迁中国伟大的史学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。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《史记》的作者。被后世尊称为史迁、太史公、历史之父。

    司马迁祠,俗称司马庙,是为纪念司马迁而建的祠墓。 位于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东南10公里处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《水经注》记载,司马迁墓前有庙,庙前有碑。 西晋永嘉四年(310年),汉阳太守殷济,瞻仰遗文,大其功德,遂在芝水之南的高岗上建石室,立碑树柏。以后,千余年来屡经修缮,增建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从山西到陕西看似跨了一个省,其实就是一条河的距离,一个河东,一个河西。

    拜谒司马迁,出于心中的敬佩,距离不是问题。 两百公里的路程,驱车前往不在话下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车行禹门口,跨过黄河,入陕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最早知道中国古代有个文学家叫司马迁,是读《为人民服务》。毛泽东主席在文章中引用了他的一句话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,”让我记住了他。 而对司马迁本人则是一无所知。后来知道:他因言获罪,惨遭宫刑。被鲁迅赞誉为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的《史记》,是他获罪遭刑之后完成的。不由得心生敬佩。

    司马迁在世时蒙冤受屈,死后不知身归何处,且死年死因不明。他一生的苦,一生的难,作为后来人只能去猜.....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司马迁,字子长,夏阳(陕西韩城)人 。他的故里兔东乡徐村距司马迁祠5公里,村里至今尚存司马迁祠堂等古迹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走进景区,看见这里正在进行升级打造,从规划图上看,规模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扩大了很多。资料记载,韩城历史上一直都有祭祀司马迁的传统,从2005年开始,祭祀越来越正式,规模越来越宏大。体现陕西对司马迁祠的保护与重视。以司马迁伟大人格昭示后人,启迪人心的任何举动都值得称道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一块巨石,《史圣颂》嵌刻其上,有人在驻足细读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景区大道的尽头矗立着一尊塑像,不用猜肯定是司马迁了。红色的石头浮雕嵌在道路的中间,讲述着司马迁的故事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司马迁祖上几辈都任史官,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,死后,司马迁继承父职。因替李陵之事辩解,触怒汉武帝,受刑下狱,出狱后,50岁的司马迁做了中书令,成为皇帝身边的亲近侍从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自任职起,他息交绝游,忍辱含垢,继续《史记》的写作。 以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”的史识,把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尽揽书中。前后用了13年,创作完成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《史记》。此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大道一边的走道旁,是中国不同时期历史人物的石雕。 从此走过,像浏览一部立体的中国历史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司马迁的雕像以青铜铸造而成,高十二米,寓意《史记》之十二本纪,重二十六吨合五十二万两,寓意《史记》之五十二万字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塑像身后的山崖上是司马迁祠和墓 ,第一眼就感觉这里不是凡人所居。山环水抱,断崖壁立,高峻挺拔。有房依崖,城如一座山,崖如一座堡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悬崖的名字叫韩奕坡。祠墓当初的修建人是汉阳太守殷济。司马迁祠屹立至今,历经千百年沧桑,依然气势不凡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过芝秀古桥,拐一道弯,前方有一排山门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走进山门,就算到了景区的核心地带了。这排古建筑建于宋代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迈过这道门,脚下的路被称为司马古道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司马古道,据传最早建于春秋战国时期,晋国的河西要道,秦朝以后,为韩城及周围地区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。风雨冲刷,人走车碾,昔日平整的石条已经凹凸不平,石条上清晰的车辙是这里曾经繁华的历史鉴证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司马迁祠共分四个高台,高台之间由石阶相连,层层上升,共九十九级。每座高台前立有一个牌坊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上山的路,沿着山脊,坡缓道狹,或坡或梯,向上再向上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没认真数过,感觉比说的九十九级要多。爬过”河山之阳“这级高台,上面就是太史祠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可能是山地的限制,太史祠有一个窄窄的小门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进门,古柏参天,一院清幽。献殿和寝殿其貌不扬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献殿内碑石林立,保存完好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郭沫若题诗的碑在其中,诗碑通体呈黑色,诗文比起各代碑记和名人吟咏更易懂:“龙门有灵秀,钟毓人中龙。学殖空前富,文章旷代雄。怜才鹰斧钺,吐气作霓虹。功业追尼父,千秋太史公”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寝殿内供奉司马迁坐像。 坐像塑于宋代。身着官衣,面容庄肃。尽管室内光线有些暗淡,仍可感到司马迁凛然双目之中的哀愁与哀怨。

    殿中对联:“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,幽而发愤著成史记照尘寰。”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不时有导游带着游客上来,游人们个个表情凝重。司马迁的故事和精神,在这里一传十,十传百......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因史料无明确记载,司马迁死年、死因至今成谜。说司马迁逝世于公元前87年,终年56岁都属推断......

    祠院后面,苍松掩映着一座墓茔。司马迁葬在这里?没有。死后不知身归处,天下之悲莫大于此!

    祠后起个衣冠冢,供人祭扫,以抚百姓之痛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墓茔形状如蒙古包,导游解说:忽必烈赞赏《史记》中的民族观,他按照蒙古人的习惯,为司马迁敕命改建了这座蒙古包形样的砖砌圆墓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墓冢上有一株古柏,伸出五棵枝干,犹如巨掌撑天。苍郁遒劲。明末诗人李因笃,有“尚余古柏风霜苦,空对长河日夜深”之句,看似绘景,实则对司马迁寄寓了无限同情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墓碑为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——“汉太史公墓”,经导游提醒,发现这个“汉”字,很像“墓”字加了三点水。是书写者有意留下的隐意?解读无数......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有人说司马迁因写了《报任安书》,被任安所牵连,下狱而死。《报任安书》以前读过, 回成都后,专门又翻看了几遍,感觉此说不是没有道理。

    《史记》不为帝王树碑立传,不为将相歌功颂德,对汉武帝又讥讽颇多,其作者为当朝者所不容,也不奇怪。若是动了杀心,以汉武帝的刚愎暴戾,死法还不是随心所欲?

    以我对这个“汉”字的猜测,司马迁可能死于水......

    司马迁之死,无论有多少推断,死于非命则是惊人的一致。只是《史记》能得以流传,也该为汉武帝说上一句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韩奕坡之巅,俯瞰远瞻。这里背靠青山,面朝黄河,今有京昆高速横跨。山似乎是你的傲岸不屈;水似乎是你的百折不饶;路似乎是你的刚直不阿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你站在天地之间,为史而生,为史而活。记事述理,辩而不华,质而不俚,文直事核,发于情,肆于心,不虚美、不隐恶,秉笔直书。即使身遭大难也不言放弃,终不辱使命,成一家之言。世称其当,后人皆服。高山为之仰止,景行为之行止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以血肉之躯歌史家之绝唱,以个人之痛铸天下之鑒。世界以痛遗我,我却以歌报之。千古一人,莫非司马!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呜呼,司马的怨,司马的恨,司马的愤,司马的爱,作我一片泪眼。

    游记 2017山西行(司马迁祠篇)

    斯人已去,风追司马,虽不能至,然心向往之.....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