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人物特写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惠心留世界 妙手塑天地

    信息发布者:遥远的理想ova
    2016-11-01 10:13:17   转载

      不久前,中国第三届传统宗教造像技艺大赛在福建举行,供职于晋城市上党戏剧研究院的刘惠斌,与来自山西、山东、福建等12个省份的30位彩塑高手现场比试,最终获得唯一最高奖——特别金奖。

      省级非遗传人、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刘惠斌与彩塑结缘近30年,这是他钟爱的事业。他坦诚地说,他是为彩塑才来到人世间的。50岁的刘惠斌与彩塑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?让我们一起走近他。

    获奖作品《降龙罗汉》 (资料图片)

    部分作品

    一颗痴心交给民间艺术

      十一二岁时,刘惠斌第一次走进山岚深处的青莲寺。这是一个如入仙境的世界:院内,古柏虬柯、银杏参天、舍利塔直插云霄;大殿内,一尊尊如山一般高大的佛像,手足肩颈全都饱满圆润,慈祥又敦肃的面容令人敬重。他屏气凝神,静静欣赏,忘记了一切。

      真美!真神!塑像的人真有本事!刘惠斌心里一阵阵赞叹。走出大殿,他还在地上拾到一根佛的手指,直径有一寸粗,细看,是红泥做的,心里还嘀咕:敢不敢拿“老爷”的手指?几天后,他对一个本家哥哥说,他要是也能塑那么大的佛像多好呀!

      刘惠斌生长在一个民间艺术家庭,至今还清楚地记得,窗户上总是贴着外公许多形象逼真的剪纸:雄鸡鸣啼、老鼠上灯笼、雄伟的天安门城楼……两个姑父和本家哥哥制作的彩塑、为乡邻们在大柜、小箱上的描金让他羡慕不已。

      青莲寺的这次惊喜,使刘惠斌从心底里喜欢上了民间艺术——彩塑。本家哥哥鼓励他:“只要专心学,肯定能塑出更壮观、更神奇的佛像!”

      “那你教我。”

      哥哥答应收他为徒,一再告诉他,塑绘不分家,不会画就不会捏,要想捏得好,必先画得好,还口传身授教他泥塑技能和绘画技巧。

      刘惠斌这才知道,其中的一个姑父和这个本家哥哥,是当时晋东南地区最有名的泥塑名匠梁金顺的传人,而他顺理成章地成了第四代传人。

      从小学到初中,刘惠斌天天临摹小人书,《三国演义》《英烈传》《小八义》全都临摹一遍,而《芥子园画传》则画了多遍,绘画功底越夯越实。

      如果说,刘惠斌对绘画痴迷,那么对彩塑则是痴狂。1977年,晋城大十字的文化宫上演《小刀会》《杨门女将》等古装戏,他就从大人腿缝间钻进去,一场接一场地看。戏中人物的形象深深刻在他的脑海,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捏“小人人”,怕父亲训斥,就把捏好的宝贝藏在窗台上或门楣上,然后到母亲的单位要了点银粉,用米汤兑好涂在上面,看到银光闪闪的作品,心里乐了好一阵子。

      1984年,他到泽州县巴公化肥厂上班的头一天,操作岗位就不见他的人影,害得班长四处寻找。原来,刘惠斌在一个角落,用小刀在一块石膏上专心刻狮子。班长看到这一幕,静静地站在他身后不忍心打扰。

      空余时间捏像,上班不忙也捏像;宿舍里捏像不过瘾,就到室外捏。踏上艺术之路的刘惠斌忘我地追求着,即使数九严寒,仍不歇手。一年冬天,他连续多日在房顶上捏像,为了防寒,就把腿放在大瓮里,师傅一看,急了,赶紧找来烂衣服塞进去给他捂腿。

      “是个有艺术细胞的人。”厂领导看到他如此痴迷于艺术,且创作成果一大堆,还专门给他办了个人展。

      对于几十年前画人、捏人的事,刘惠斌记忆犹新:“就是这样过来的。”

    刘惠斌正在工作室捏泥塑——二鬼扳跌。

    一双艺手塑尽天上人间

      兴趣是成功翅膀。刘惠斌经过十多年磨炼,无论是绘画还是彩塑,均达到较高层次,离艺术山巅越来越近。

      1989年,刘惠斌带着重彩工笔画《易安居士小像》,参加城区首届职工美术摄影书法赛就获得一等奖。作品笔致清劲、风格清雅,画中的李清照敷粉施色、肌理细腻、惜花伤春的情思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纸上。

      刘惠斌一鸣惊人!

      与此同时,刘惠斌临摹了大量的、各个朝代的优秀雕塑作品,在当地旅游景区、文化场所创作了一大批作品,使彩塑技艺更为精湛、娴熟。

      参赛是交流、学习、展示、提高的机会,刘惠斌很少错过,先后25次参加国家、省里、市里的民间艺术大赛,金奖、银奖、优秀奖拿了个遍。

      今年4月28日,中国第三届传统宗教造像技艺大赛在福建举行,这是国内泥塑界具有广泛影响的一次品牌赛事,来自山西、山东、福建等12个省份的30位彩塑高手现场制作,一比高下。此后的6天时间里,刘惠斌精心设计、制作了一尊高80公分的《降龙罗汉》。

      《降龙罗汉》是以佛教人物罗汉降伏恶龙为题材创作的,旨在惩恶扬善,弘扬正气,涤荡人间。看到栩栩如生、威风凛凛、做工精致又贴切时代的作品,专家给予了很高评价:主题鲜明,意蕴深刻,手法地道,作品上乘。

      刘惠斌获得了本次比赛的唯一最高奖——特别金奖。

      如此大奖,刘惠斌第一次获得,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民间艺术领域,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追求的结晶,其艺术造诣又上升到一个崭新高度。

      刘惠斌把每次获奖化作无尽的激情去创作,去突破,从生活中汲取营养,从本土的历史、人文、神话传说中搜集素材,使作品内容更丰富。经他一双巧手的神奇点化,一捧普通的泥土就变成一件件融入文化元素的彩塑作品:卖凉粉、捏扁食、摊煎饼、二鬼扳跌……款款作品栩栩如生,情态传神。

      刘惠斌塑尽了人间烟火,市井百态。30多年来,他共创作近千尊彩塑作品和数千平方米的传统壁画。珏山、白马寺山、府城东庙等旅游景区和文保单位有他的彩塑;赵树理公园、吴王山公园、棋子山避暑山庄、沁水公路文化长廊等地也有他设计的浮雕作品。

      刘惠斌真正品味到了“塑绘不分、塑容绘质”的内涵,名副其实地成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、山西省优秀民间工艺美术大师、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先进人物。

    勾勒线条

    塑造人物面部表情。

    一片真情传承非遗文化

      刘惠斌心里是满满的彩塑艺术,像一座特别丰富的宝藏,从中外彩塑历史,到不同朝代的风格、不同时代的审美差异以及做工手法,他都一清二楚。他说,“非遗”传人不是摆设,不是做样子,必须有货真价实的东西,这样,才能更好地传承。

      “我的彩塑技法,全是师傅口传身授的。咱们要像接力棒一样,一代一代把它传下去。”刘惠斌在工作室,又一次给两个年轻徒弟传授技法,所传内容像顺口溜一样,听起来押韵还好记:

      武将没脖、女人没肩;红配黄亮堂堂,红配紫如狗屎;想要笑,眉开眼弯嘴上翘;要想惊,眼圆嘴圆八字眉……这是塑像仪规,全靠脑记心悟。

      一个心怀使命的人,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,传承“非遗”的路上,刘惠斌有一腔燃烧的激情、一双灵巧的大手和一付可靠的肩膀。

      作为“非遗”传承人,刘惠斌做到了既严格要求自己,也严格要求徒弟,要他们从欣赏的角度多动脑、多临摹、多下功夫,利用互联网向优秀的同行学习技法,切忌“比例不对、逻辑性不好、塑像不符合仪规”。

      崔志英是刘惠斌早期的徒弟,他至今没有忘记,为了捏好关公人像,师傅要求他多次返工;为了提高绘画技艺,师傅要求他再忙也要天天画画。现在,崔志英也带了两个徒弟。他要做的就是像前辈那样,把“传承有序”的做工和做法毫无保留地传授。刘惠斌先后带了9个弟子,其中7个自立门户,也在晋城从事彩塑,而且个个身手不凡。

      现在,50岁的刘惠斌对“非遗”的传承愈发强烈,围绕“传承挖掘和发展”两个核心,他计划在上党梆子手捏戏文系列、民间手工艺行当系列、民间社火系列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彩塑范围;与玻璃、黑陶、珐华、琉璃等行业合作,为他们设计产品,制作模型。刘惠斌说,彩塑是他心中的一道神圣使命,也是他生命中的“绝唱”。为此,他将不遗余力。

      ◇文/本报记者 李斌 图/本报记者 豆晓军

    不一会一个惟妙惟肖的泥塑作品就呈现在记者眼前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